北京十一学校特级教师王鲁豫:我把课堂给“拍卖”了
王鲁豫
十一学校英语教师。在全国率先进行了“高效能掌握英语”的实验和探索,以“分区教学”为切入口,创新课堂教学形态,实现教室分区、学生分类、任务分层、课型分设、学习自主。形成了以“活动建构、分层走班、效能提速”为核心内容的英语教改经验,受到关注。
在一间45平的教室里,划分为三个区,三个“老师”共同教一堂课。听起来神奇的鲁豫老师,玩转起“分区教学”来,游刃有余。
分区教学,重新定义了课堂教学,通过不同区域的不同方式教学,让学生的特点充分暴露在课堂环境中,让每一位学生走进老师的内心。老师教学为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而设计,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改进。而课堂的改进,需要我们做到教室分区、学生分类、任务分层、课型分设和学习自主。
我把我的教室分为三个区域:
第一个区域叫做DIY区,英文Do it yourself,实际上就是自主研修区,这个区域的学生借助平板电脑自学,由iPad作为“老师”带领学生学习,人数大约占54%。
第二个区域是Follow me区,这里的学生跟着我学习英语,他们可能会是清一色语言困难户,大约占25%。
第三个Group work区,由部分爱交流、爱倾听、喜欢小组合作和讨论的学生组成互助学习小组,在讨论中学习,形成同伴式学习,在互相帮助的过程中领悟知识,人数约占21%。
三个区域有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,学生自由选择。学生可以每个课型选择一个区域,也有可能在一节课里,就坐了不同的位置。三个区域坐定之后,一位教师就可以搞定吗?肯定不可以。所以我就从校长那儿拿了一根“猴毛 42 36022 42 15264 0 0 2350 0 0:00:15 0:00:06 0:00:09 3192”,变出了24个iPad。我把这24个iPad变为我的助教,这就相当于有25位教师进入课堂,每位学生有三位教师。DIY区学生是以Mr. Pad为他的主要老师,Group work区的伙伴们是他们的首席教师,只有在Follow me区,王老师才能“粉墨登场”。当每一位学生有三位老师的时候,课堂发生了改变。
课前,我们教研组每周进行教研备课,预设整个单元的流程,做好资源准备。然后我将一个模块的所有音频、视频、幻灯片和文本导入24个iPad中,课堂上学生就能够按照自己的标准和进度进行学习或者与同伴讨论,而iPad则为每一位学生的听、读、写、练、诊提供帮助。在它们的帮助下,我可以近距离观察学生,发现从中生成的优秀作品并进行推荐,还有的时候,会捕捉到一些学生的思维盲点,出手援助。
任务分层通常是大家比较困惑的事情,我也曾非常茫然,但实际上运行起来并不难。我们在给学生准备的读本上,已经将听力、阅读、写作和练习进行了分层设计。
比如听力,同样一段听力材料,我们在读本上分为绿色板块和黄色板块,学生听过之后,有一些会选择绿色浅层的板块,他只需要连一连线、判断一下对错或画个勾;而黄色的板块,学生要捕捉信息进行记录。
不仅听力如此,阅读、写作和各项练习我们也做了分层设计,但是这并不是说学生进到课堂中,必须一直按照一个层次进行学习——而是多轨道的,可以在听力的时候,选择低层次的任务,因为他是一种思考型的选手,对听不敏感;他在阅读中,选择高层次的任务,写作中或许又恢复到低层级,而在练习中使用高层级。这有点像是在一个高速路上,每一位学生驾着一辆车,在不同的车道不断地变线、加速、并轨,以使得自己的学习游刃在自己所适合、所需要的一种层次中。
资源和任务设计后,每个课型也是不同的设置。
英语每周4节,大致分为听说课、阅读讨论课、写作分享课和评估修复课四种课型。iPad老师就起到很大的作用。在听说课的45分钟里,有30分钟,学生都会跟iPad老师进行交流,因为有的学生听材料,听一遍就够了,有的需要听三遍,而且他们选择的任务也是不同的。在阅读讨论课,阅读文章后学生特别想快速验证自己的理解和判断,只需从教师为他们准备的音频、视频、文本、PPT资料包中挑选他要听的音频或者要观看的视频来学习,而且在每个PPT中,我们大致为每一段的学习设计了流程,学生的进度可以通过PPT的指导来调节快或慢。
在写作分享的时候,我很愿意用iPad老师的AirDrop或者是AirPlay功能。只要是一个苹果的设备,无需网络,随时就可以将作品用AirDrop推送到每一位学生的iPad中,于是学生就可以对这个作品进行评头论足。
评估修复课里,我喜欢用xQuestions,它可以把我想诊断的问题导入进去,学生就在这里进行测试'当场就可以反馈正确答案和他的成绩。当课型分设之后,每一个区域就会呈现不同的形态。
据我观察,三个区域的学生有如下特点:Follow me区清一色的男生,基本上是“语言困难户”;而DIY区也不是个人的单打独斗,在进行自主学习时,学生偶尔会和身边的小伙伴简单交流,这个区域的孩子会按照设计的流程,循规蹈矩地学习,可他们往往会浅尝辄止,问题思考得不够深刻;在Group work区是一群爱交流的学生,当然也不乏一些爱倾听的学生。这三个区域不同特征的学生,假如在同一堂阅读课上会是什么样子呢?现在我就以一节阅读讨论课为例,来说明在不同区域发生了什么。
最初两分钟我会用视频或者是精彩的开场,来激活这个话题。接下来的15分钟,我先到Follow me区,这些学生需要在我的帮助下,突破阅读的障碍,比如字词、长难句,有的时候讲解阅读技巧。扫完“雷”铺平道路后,他们才能够顺畅地进行阅读。与此同时其他区域的孩子,要么在iPad的帮助下进行阅读,偶尔与同伴交流,有时候会听几句我的讲解,Group work区的孩子通常是一边阅读,一边讨论。一开始实验分区学习的时候,他们争执不下就举手,甚至就叫起来了,而我还忙着没法过去。后来他们形成习惯,先拿iPad印证,实在不行,记下来等待救援。
第二个时段的10分钟,Follow me区学生可以进入自主阅读,有的时候会借助iPad帮忙;Group work区继续阅读、继续讨论,偶尔会关注一下我在干什么。这个时候的我是在DIY区,那是他们Question time,学生会把刚才阅读遇到的一些问题向我进行发问,有时会提出质疑,我跟他们交流、解答,而没有什么问题的时候,我还要检査一下学生对文段或者句意是否真正理解,是不是隐藏了盲点,有没有深入到应用的程度。
第三个阶段的10分钟,Follow me区的学生依然在iPad的帮助下阅读,偶尔求助;DIY区就进入了阅读,在Group work区,那才是我“显摆”的地方,我的博学睿智都在那里体现。谈到In search of food话题,我就故弄玄虚给他们讲,为什么英国就没有像“舌尖上的中国”有那么多的美味菜系,他们怎么什么菜都煮一煮?为什么德国人爱吃香肠,等等,以此加一些文化的背景。
那么不同区域的阅读,又为下一节写作分享课准备了什么?
Follow me区为写作准备好了语言,DIY区为写作准备好了结构,而Group work区为写作准备好了深度。写作分享课,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的区域,各自做着不同的事情,产生不同的作品。他们的作品会分别推荐给一些学生来进行讨论。
Follow me区有话可写了,DIY区有结构合理的作品产生,Group work区甚至会写出有点“心灵鸡汤”味道的文章。我通过观察'挑出漂亮的作品,给全班学生共享。
很多人都会问,像你这样分区教学有什么样效果?我感觉成绩和大家差不多,但是我每天设计45分钟的任务,学生在不同的区域,虽然运行的速度、进度都不一样,可是他能够在45分钟内完成,课下就没有作业,这是不是一种成效呢?
在同一个教室,学生自主选择区域来进行学习,不同区域的资源和任务设计均不同,这样的课堂发生了改变,教师成为真正的指导者,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。学生在同一时空内成长的速度不同,但均有所发展。
最后我想给大家讲的是我经历这个实验过程中的所思所想:课堂是拿来助学的,而不是教学的;课堂是帮助每一位学生变得更优秀;课堂不能只迎合学生的爱好,而要帮助学生学得更有趣。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,是学习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,而不是教师的口才、思维和表情;了解学生真实需求,得了解学生这个人。
王鲁豫老师教学最大的特点是,整合教材、作业少、没有单元考。在普通教学班做到了三年完成大约三套教材的教学,即她任教的初中学生,两年内可学完三年的课程,而且参加中考,整体成绩比普通班高出许多。
用她自己形象的话来形容英语教学提速实验,好比一般火车的时速如果是100公里,而她开的火车时速可以达到180公里。她倡导立体式的英语学习平台,海量阅读、转变课堂组织模式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,让同学们学起英语来津津有味。
【对话】
海量阅读是提速的基础
Q(Question):您的实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?参加实验班的学生基础是不是十分好?
王鲁豫:从2003年开始。我们当时的实验目标是,学生可以阅读原版英文报纸,与外教进行流利的对话交流,并以学英语为快乐。从毕业的两届学生看,我们的目标可以说达到了。参加我们实验班级的学生基础并不好。当时所在学校是一所公办民助性质的学校,我们的学生进来都是要收比较高的费用,生源的基础并不好,一些学生在小学根本没有接触过英语。
Q: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提速教学?
王鲁豫:并不是这样,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差异,要提速,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分层,但是分层不分班,比如,我们的学生就分成A、B两层。
Q:常常听到初中英语教师抱怨人教社出版的初中英语新教材《新目标》的内容太多、太难?无法在正常的课时完成教学任务。对这些参加提速的学生来说,三年具体的课程怎么安排?
王鲁豫:初一时,主要以听说为主,注重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,在这个阶段,我们还让学生培养大声朗读的习惯,同时在平时的学习中,让学生有大量练习的机会。初二时,学生开始进行超前学习语法,提速精读,同时拓展学习资源,我们还用上了英国本土的英语教材,初二学生就把普通班的三年课程学完了;到了初三,学生可以学习高一的课程,并博览英语报刊,同时应对中考进行一些训练。
Q:孩子参加提速实验,学校会不会遇到一些阻力?
王鲁豫:一些家长刚开始反对这样做,有的家长提出,如果孩子提前学了高一的英语课程,将来到了高一,会不会不愿意再学了。事实证明,这些担心是多余的。因为孩子有好奇心理,在初三,如果老师总是让他们做题,复习,学生会厌倦,但是学高一课程就不一样,他们有新鲜感。
Q:听说“提速实验”的一个做法是海量阅读,具体怎么做?
王鲁豫:我们的一个教学方法是,基于读写策略的情境课堂,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,材料的难度适中。比如,阅读的内容很广,包括像新概念英语、学生双语报、洪恩英语等等。我认为,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,才有办法输出。
从没让学生抄单词练习
Q:提速学习,学生课后的课业负担重么?
王鲁豫:我的学生每天课后的作业大约用20分钟就可以完成。我从来没有让学生进行抄单词练习。和普通班的学生比起来,这些学生作业少,没有多少单元考试。
Q:您的课堂组织模式有什么特点?
王鲁豫:我举一个例子。在课堂上,新概念英语式的时文阅读,学生先分组讨论解决难点,他们四人为一个小组,进行合作探究学习,然后老师进行点拨(师生互动),然后老师要求学生就此话题进行仿写或者写读后感(创造性思维练习),然后进行同组同伴互评互改(同伴互助),接下来的环节是学生进行宣读,其他组长进行评价,老师进行点评。最后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文章发表在网络上,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。
Q:像您出差或者到外地学习,学生的英语会不会落下?
王鲁豫:学生自己可以上台上课。我到上海进修前,把自己的课“拍卖”给学生(每一单元的上课费不超过两元,由老师付这笔“工资”),结果学生都很踊跃,我出发前看过他们上课,上得还不错,模式和老师上的几乎一样。因为平时,我的学生自己就上台上过课。我一直有种感觉,要我学习的知识可能掌握得不好,我要教的或是教过的知识那可是印象深刻。要是学生来教,他们可能对这节课一辈子都不会忘。
我觉得“拍卖课堂”举动让自己真正成为了学习情境的创设者、组织者,让学生更多地成为了学习活动的参与者、促进者。师生互动、学生自主学习、同学间合作的行为表现、学生的参与热情、情感体验与探究、思考的过程已成为新的课堂评价标准。
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
Q:你觉得学好初中英语的关键是什么?
王鲁豫: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。我常对学生说,我们个个都是智力正常的,要有信心学会。我的教学理念是: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,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。
“提速教学”不仅仅限于让孩子学到知识,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习的策略,就是“授之以鱼,不如授之以渔”吧,因为他们学会了学习,即使没有老师进行指导,他们也应该知道怎么样去做。所以,要让学生初中三年学好英语的另外一个关键就是教会他们怎么学习。
Q:初中学习英语常见的问题有哪些?
王鲁豫:学生对英语语言规律不了解,造成常见的“两极分化”。学习英语像盖楼房,基础很重要。三年学习有六个学期,如果比喻成要爬楼梯到六楼,中间的梯子不能缺少踏板。如果“踏板”少了、坏了,要“一步登天”就难了。学习英语又好比过“铁索桥”,中间的“铁链”不能断,断了就麻烦大了。学生常见的问题还有:单词不会读,记不住,学的知识不懂怎么用,语法不理解等。
Q:针对这些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?
王鲁豫:从老师方面来说可以把层度差不多的学生放在一起,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,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有的放矢”、“因材施教”,同时给学生以“钥匙”。比如,语音问题,我研究出“表音密码”,用大约四节课让学生达到听音会写、看词会读,为提速打下基础,同时,引导学生快乐学习。
声明:本文综合整理而成,欢迎朋友圈分享,微信公众号或其它形式转载,请注明出处!
寻找“星教师”
寻找一群有教育情怀、敢于实践、具有创新精神并善于学习的教师,关注他们的经历,他们的课堂,他们的反思,他们的阅读与生活。 在此,我们特别邀请您自荐或推荐您心目中的“星教师”,分享给中外教育同仁以及广大的学生、家长,让我们共同为当下的、未来的教育做点什么!
长按二维码,点击“关注”
来稿邮箱:3207153742@qq.com
咨询电话:023-67515741
回复以下关键词,查看对应内容:
新课程 | 班主任 | 学前教育 | 语文 | 数学 | 英语 | 信息技术 | 音乐 | 生物 | 思品 | 物理 | 心理 | 历史 | 地理 | 化学
点击左下方“阅读原文”,进入官方网站见证更多精彩!